发布日期:2024-06-24 16:22 点击次数:90
🌞1942年,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,靠喝鸟血、吃鲨鱼撑了133天,一艘路过的货船上有个人认清他的容颜后,这一小伙子便是被称作“我国鲁滨孙”的潘濂。
1942年的太平洋,硝烟弥漫,潘濂是一名21岁的中国青年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离开家乡加入了一艘英国商船的船员队伍。
然而在11月的一个夜晚,德国潜艇的鱼雷突然击中了他们的船只,数众多船员在冰冷的大西洋深处长眠,潘濂匆忙穿上救生衣,跃入滔天巨浪之中。
那是一个布满死亡阴影的晚上,周围是望不到边的黑暗与绝望,潘濂在海上漂流,只身一人,浑身湿透,瑟瑟发抖,他用力呼救,却只有海浪的怒号回应。
潘濂绝望地想,这是不是上天为我安排的最后时刻,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茫茫大海吗?
也许是上天垂怜,潘濂在几个小时后,发现了一叶救生之筏,筏上残存的一些食物和淡水,给了他一线生机,从那一刻起,求生的希望之火在潘濂心中重新点燃,为了活下去,他再一次咬紧牙关,继续与命运抗争。
日复一日,潘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,干渴像钝刀割喉,饥饿如同铁钳穿心,食物和淡水存量渐渐消耗殆尽,他只能拼命收集雨水,甚至不得不喝鸟血和动物体液维持生命,腥咸的气味在唇齿间氤氲开来,但是不吞咽就意味着死亡。
除了吃喝之外,大自然的威胁也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,烈日像雕刻家的火炬,要将他的皮肤活活烤焦,巨浪则像愤怒的灰熊,时而将筏子高高掀起,时而又狠狠砸落水底,让人防不胜防,更不用说那些凶猛的鲨鱼了,它们时刻等着把他一口吞下。
面对重重困难,潘濂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,他用手中的简陋工具捕捉鱼虾为食,他拆解破旧的救生衣,用上面取下的弹簧制作鱼钩,并从筏上取来零散杂物做成钓竿,他还展开一块遮阳帆布,让雨水顺着倾斜缓缓流进水罐……
求生斗争从未停歇,可潘濂最大的煎熬来自精神上的压力,家人的身影不时在脑海里浮现,挥散不去,刚定亲的未婚妻满眼忧愁,年迈的父母辛劳的面容……离别前,他许下的重归故里的承诺如今似乎已经化为空谈,但就在绝望将他完全吞没之际,惊涛骇浪中闪过一线光亮,他看见了过往的飞机和船只!这就是他死里逃生的希望。
可惜,飞机和船只从视线中稍纵即逝,再也没有靠近,有一次,甚至有人高喊"别救他,那是个黄种人!"潘濂被狠狠扼住了喉咙,心如刀割,在那个动荡年代,华工的生命显然是被漠视和鄙夷的。
但是这一切磨难并未磨灭潘濂的生存意志,相反,它甚至让这个年轻人的内心更加坚定和执着,一定要活下去,一定要看到家人!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下,这个念头如同驱使潘濂前行的火炬,燃烧不止。
就这样,在漫漫大海上,潘濂独自苦斗,与死神纠缠,日日夜夜,任凭风吹雨打、饥渴交加,直到133天后的一个清晨,救生天使终于出现在他的视野,一艘巴西渔船发现了这名营养不良、皮肤烧焦的亚洲青年。
渔民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,这个人是怎样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存活下来的,当潘濂用残破的英语向他们讲述自己133天漂流求生的经历时,所有人都被他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。
重新踏上陆地,潘濂的不平凡经历也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,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为他颁发了勋章,皇家海军更是根据他的经历编写了野外生存教材,而美国政府也邀请他到各地演讲,倾听这位"海上鲁滨孙"的传奇故事。
在抗战期间,潘濂的事迹也为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鼓舞,各大报刊纷纷报道,称赞他是"海国英雄",他的坚韧和智慧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,温暖了那个动荡岁月里每个人的心田。
漂泊重洋后,潘濂虽然继续在美国生活多年,但渴望重返故里的心始终未变,1975年,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特别法案,允许他在当地永久居留,重新开启家庭生活,而在故乡海南岛,也已拟定了修建纪念馆的计划,永远铭记这位民族英雄不畏艰难、自强不息的精神。